眾所周知,我國茶產業(yè)廣泛分布在貧困地區(qū),茶樹種植多以農戶為主,茶產業(yè)已成為地方特色產業(yè)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。尤其是在“振興農村經濟,增加農民收入”的號召下,通過產業(yè)扶貧是脫貧攻堅的“鐵抓手”,從“貧”到“富”,茶產業(yè)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,助力脫貧攻堅功不可沒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某地茶農8萬余戶,涉茶人員16萬余人,茶農增收近5億元,茶產業(yè)在帶動貧困戶增收中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 品質茶受歡迎茶產業(yè)轉型升級在即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(xiāng),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。據(jù)了解,2018年,全國茶葉銷量超過190萬噸,銷售額2600多億元。隨著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級,古樹茶、有機茶、高山茶等高品質茶葉,越來越受到茶愛好者們追捧。誠然,我國茶葉產量和銷量雖大,但是茶產業(yè)“大”而不“強”的矛盾日益突出,茶產業(yè)亟待轉型升級。
玉湖炒茶產地坪上村位于小北山主脊,地理位置十分獨特,是一個純農的社區(qū)。茶園獨處高山峻嶺之中,土質松軟,呈微酸性,天然泉眼眾多,給茶葉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。 明朝末年(1565年),劉氏(為母舅)林氏(為外甥)移居于玉湖坪上村,歷326年均以耕山種田為生,生活十分清苦。清光緒17年(1891年)林氏的第13代孫名叫林想的農民到遠離村寨10多公里的“溫肚”山地砍柴,意外地從一堆鳥糞中拾得一顆樹籽,把它埋于土中。三年后再次到此地砍柴時,發(fā)現(xiàn)那樹籽已長成枝榮葉茂的小樹。林想出于好奇,飯后摘其葉咬嚼,頓覺味道甘醇,生津解渴。他試著將所有嫩葉摘回家,放在鼎中炒干,然后用沸水沖泡,見湯水色澤深褐,氣味清香,飲之先澀后甘,回味無窮,因此,他給它起名叫“鳥啄茶”。從此,林想摘其茶籽,播種于山嶺之中,精心管理,適時采摘,適時炒揉,經年累月,總結出古樸而考究的炒茶工藝,成了一代制茶名師,至今已傳承五代。
這樣反復操作,使葉子吞吐于竹帚內外,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。 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后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,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,可塑性好的機會,促進粗老葉成條,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、碎片、露筋等弊病。炒至條索緊細,發(fā)出茶香,即可出鍋。茶也如此,為了在一塊土地上獲取最大的利益,我們會施更多的肥,會用更多的藥來增產增收。這也是為什么某些茶葉產業(yè)越發(fā)達的地方茶葉品質卻逐年下降的原因。 食材不好,神仙也難做出好味道。